良略ing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《论语》季氏篇原文:

季氏将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:​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​”孔子曰:​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?​”冉有曰:​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​”孔子曰:​“求!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且尔言过矣,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​”冉有曰:​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​”孔子曰:​“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,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自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。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禄之去公室五世矣,政逮于大夫四世矣,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。乐骄乐,乐佚游,乐晏乐,损矣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​”

孔子曰:​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​”

子曰:​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吾见其人矣,吾闻其语矣。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吾闻其语矣,未见其人也。​”

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其斯之谓与?

陈亢问于伯鱼曰:​“子亦有异闻乎?​”对曰:​“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’。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诗。他日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’。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​”陈亢退而喜曰:​“问一得三: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​”

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“夫人”​,夫人自称曰“小童”​;邦人称之曰“君夫人”​,称诸异邦曰“寡小君”​;异邦人称之亦曰“君夫人”​。

《论语》季氏篇译文:

孔子说:“季氏将要讨伐颛臾。冉有和季路拜见孔子说:‘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。’孔子说:‘冉求!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吗?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,而且它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,是国家的臣属。为什么要讨伐它呢?’冉有说:‘夫子您希望这样做,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愿意。’孔子说:‘冉求!周任有句话说:“能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,不能胜任就辞职。”如果一个人站不稳却不扶住他,快要跌倒却不搀扶他,那还要这个助手有什么用呢?而且你们的话是错误的,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,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,这是谁的过错呢?’冉有说:‘现在颛臾城池坚固,又靠近费邑。现在不夺取,后世子孙一定会成为我们的祸患。’孔子说:‘冉求!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替自己找借口的行为。我听说过,有国君和有封地的人,不担心人少而担心分配不均,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。如果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,如果和睦相处就不觉得人少,如果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。像这样,远方的人还不归服,就发扬文教德政来招致他们。他们来了,就要使他们安心。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,远方的人不归服,不能招致他们;国家四分五裂,不能保全;反而要在国内策划动用武力。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而在自己的内部啊。’”

孔子说:“天下政治清明,那么礼乐制度和军事征伐都由天子决定;天下政治混乱,那么礼乐制度和军事征伐都由诸侯决定。由诸侯决定,大概传到十代很少有不失掉权力的;由大夫决定,传到五代很少有不失掉权力的;由家臣掌握国家政权,传到三代很少有不失掉权力的。天下政治清明,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;天下政治清明,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。”

孔子说:“国君失去政权已经五代了,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,所以鲁国三桓的子孙已经衰微了。”

孔子说:“有益的朋友有三种,有害的朋友有三种。结交正直的朋友,诚信的朋友,见闻广博的朋友,是有益的。结交谄媚逢迎的人,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,善于花言巧语的人,是有害的。”

孔子说:“有益的乐趣有三种,有害的乐趣有三种。以礼乐调节自己的情感为乐,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,以结交许多贤良的朋友为乐,是有益的。以骄纵为乐,以游荡无度为乐,以宴饮作乐为乐,是有害的。”

孔子说:“侍奉君子时,有三种过失要避免:还没轮到你说话就先说了,叫做急躁;应该说话时却不说,叫做隐瞒;不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,叫做瞎子。”

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种戒备:年少的时候,血气尚未稳定,要戒备女色;到了壮年,血气方刚,要戒备斗殴;到了老年,血气已经衰弱,要戒备贪得无厌。”

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种敬畏:敬畏天命,敬畏地位高贵的人,敬畏圣人的话。小人不知道天命,所以不敬畏,轻视地位高贵的人,侮辱圣人的话。”

孔子说:“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;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;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又次一等;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,是下等的百姓。”

孔子说:“君子有九种思虑:看的时候要考虑看明白没有,听的时候要考虑听清楚没有,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,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,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,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,有疑问要考虑是否请教,发怒时要考虑后果,见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。”

孔子说:“看见善行,就担心赶不上;看见不善的行为,就像手伸到开水里一样赶快避开。我见过这样的人,也听过这样的话。隐居避世来坚守自己的志向,实行仁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。我听过这样的话,却没见过这样的人。”

齐景公有四千匹马,他死的时候,百姓觉得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。伯夷、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,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们。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?

陈亢问伯鱼:“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诲吗?”伯鱼回答说:“没有。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,我快步走过庭院。他问:‘学《诗》了吗?’我回答说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《诗》,就不懂得怎么说话。’我回去就学《诗》。又有一天,他又独自站在那里,我快步走过庭院。他问:‘学《礼》了吗?’我回答说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《礼》,就不懂得怎样立身。’我回去就学《礼》。我只听到这两件事。”陈亢回去高兴地说:“我提一个问题,却得到了三方面的收获:听到了《诗》的道理,听到了《礼》的道理,又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。”

国君的妻子,国君称她为“夫人”,夫人自称“小童”;国中的人称她为“君夫人”,对外国人则称她为“寡小君”;外国人称她也是“君夫人”。

返回目录
关于《论语》介绍:

1、《论语》成书于战国前期,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,正值春秋战国时期。这一时期社会动荡,诸侯争霸,思想活跃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

2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—公元前479年)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致力于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和伦理观念,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来治理国家、安定社会。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后,将他的言论、行为及其与弟子的对话记录下来,整理成书,这就是《论语》。

3、《论语》全书共20篇,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内容涉及政治、伦理、教育、哲学、立身处世等多个领域。其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通过日常对话和具体事例传递哲理。

4、《论语》的编纂具有以下特点:

(1)、语录体为主: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语录传递思想,语言通俗易懂,但寓意深刻。

(2)、情景对答: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对话,结合具体情境展现思想内核。

(3)、碎片化结构:缺乏严密逻辑架构,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思想,使读者在阅读中领悟哲理。
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